登革熱病毒主要是透過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傳播,被帶有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咬後,通常對正常人並不會引起嚴重的症狀,但對於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及嬰幼兒,較容易引起明顯症狀,感染登革熱後2-8天為潛伏期,接著1-2天為前期會出現一些症狀,例如頭痛、食慾不振、發燒、臉潮紅、背痛等症狀;5-6天為急性期會出現劇烈頭痛、高燒、發抖、四肢痠痛、關節疼痛、胸軀紅疹延伸至四肢與臉、淋巴腫等類似流行性感冒等症狀;此為典型登革熱。有些病人可能發展更嚴重的出血性登革熱,皮膚出現點狀出血斑、紫斑或瘀血、牙齦出血或解黑便等嚴重症狀,目前並登革熱沒有有效的藥物,臨床上僅能提共支持性的治療。目前雖然已有疫苗上市,但僅適用於高盛行率的地區,對特殊血清型保護力並不高。
登革熱與茲卡病毒皆能透過斑蚊所傳染,斑蚊媒介的小鼠感染模式能讓我們了解病媒蚊在病毒傳播的重要性,並加速治療藥物研發或高效疫苗的評估。因此,為進行相關研究,我們與陳俊宏博士合作,在於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的支持下於2016年建立了一個專門操作病毒、感染性蚊子與小鼠的病媒蚊實驗室,以利執行病媒蚊傳播病毒的相關研究。實驗室裡有前室,紗門氣簾等安全設計,並配置恆溫恆濕培養箱用以飼養觀察感染後的斑蚊蚊子、4℃冷藏斑蚊操作櫃,顯微注射器運用於病毒注射至蚊子體內、生物安全操作櫃用以操作病毒感染後的動物實驗,以及老鼠飼養箱等,如下圖所示。此專為蚊媒傳染病設計的實驗室,病媒蚊實驗室及動物模式的建立對於後續相關研究,包括藥物或疫苗的開發,新型防疫工具的測試,以及疾病的研究將會是一項新的利器。我們目前已能成功建立蚊媒傳播登革病毒的小鼠模式。
圖示、實驗室實景